自编轮组
轮组用的是日产的araya tm18 26寸碟V两用轮,因为当时在编轮的时候,勇士600的前后轮还没有完成V碟改造,所以当时就买了V碟两用轮圈:

车圈的辐条孔是一上一下的:

因为是第一次编轮,我的思路是这样的,先徒手测量花鼓和轮圈的各项数据,通过辐条计算机计算出辐条长度。因为是第一次做,计算过程可能是有误的,所以我先买一些劣质的辐条进行实验,验证没有大的问题后,我再购入协达(pilla)的辐条,正式开始编轮。
计算辐条长度
我使用的计算工具是前端单车的ffc spoke calculator v2023,在此感谢:

各个需要测量的尺寸数值由直尺和游标卡尺手工测量:
轮圈
轮圈外径:572mm
框高:16mm
辐条孔厚度:3mm
ERD:546mm(ERD = 轮圈外径 - (框高×2) + (辐条孔厚度×2))
偏心圈偏移量:0
孔数:32孔
比例:1:1
辐条帽:用标准14mm,补偿为:0
辐条孔直径:2.6mm
花鼓
法兰直径:58mm
交叉:3X
1、后花鼓
中心偏移:非驱动侧:33mm 驱动侧:20mm
2、前花鼓
中心偏移:非驱动侧:22mm 驱动侧:35mm
编轮试错
因为只是试错,所以一开始,我连编圈台也没有买,直接用淘宝上最便宜的辐条开始测试:

这里插一个点,看下图,这个轮圈的辐条孔不是在一条线上,而是奇偶对应的,就是单数在一条线上,双数在一条线上,这里就牵扯到一个问题,花鼓的两个耳对应的辐条组是要交叉呢?还是平行?

在刚插完辐条的轮组上面可以看到,两个耳对应的辐条是没有交叉的:

上图右耳上的辐条孔对应轮圈的辐条孔是中心偏右的,那我在这里可以说,正确的编法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呢?我如何做这个判断?

编圈的第一根辐条是对应打气孔的右侧,这个辐条孔永远是和花鼓耳同侧的(转过来编另外一边时,左侧那个辐条孔又变成了右侧靠外),所以编法一定要对,从打气孔右侧第一个辐条孔开始编,就不会存在问题。
给辐条帽上油,当时没有清油,就想上润滑脂试试,后面就可以比较一下二者有什么区别:

编圈的工作完成了,开始调圈:

我用的super b的张力计,对应我买的是2.0毫米直径的圆辐条,问了卖轮圈的老板,说轮圈能承受2200牛以上,根据前人的经验,我准备直接到90kg,因为车圈没有最大张力参考值,就打算试一试。
查表得,2.0的圆辐条我需要到30:

所有辐条都大约在26-29之间,下图这根是27,那我就要继续上紧(逆时针):

我发现我买的协达的辐条扳手都匹配不上这个便宜的辐条帽,我只能用我之前买配件送的最便宜的那种辐条扳手。
编前轮
经过编轮实践,发现除了偏摆严重之外,辐条长度没有大的问题,于是,我决定正式开始编轮,采用同样的技术参数,购入了同等长度的协达辐条和辐条帽。由于之前编轮偏摆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以这次我特地比较了一下辐条螺纹的深度:

发现不论是协达的,还是之前买的杂牌辐条,螺纹长度全部一致,说明辐条螺纹长度没有问题。在编轮过程中,我发现之前我忽略掉的一个错误,就是我的Araya轮圈是有分正反面的,看上图,气孔下端有一个小箭头,这个小箭头指向的方向就是动力侧的方向,也就是碟片的反方向:

在试验中,我发现没有编圈台,整个调圈的工作变得异常繁琐,因此,再准备开始正式的编轮之后,我购入Toopre的调圈台,这回,万事具备了。
编轮过程中,我参考了哔站up主“小姜”分享的编轮教程视频。经过实践,我找到了不同编法和辐条的关系。在这里,我采用的是3X的编法(辐条长度也是根据这个编法计算并购买的,所以一旦定下编法,就不能随便变更,除非你重新购买辐条),那为什么小姜在视频中说到3X的编法要用第一根辐条和第6根辐条做交叉呢?这是因为在花鼓的单边耳朵上,是正反交替插辐条,所以依次就是:正反正反正反,编轮依照一正一反成一组,如果是1X,那就是第一条和第二条成组(正反);如果是2X,那就是第1条和第4条,因为第一组的正要和第二组的反成组编织,所以是1配4;那如果是4X,就是第1条和第8条,因为第8条就是第4组的反。这就是为什么小姜在视频里面说3X的编法要用1和6成组的原因。
接着把辐条帽全部深压后旋转3圈,我就按照小姜视频里的讲解,给辐条螺纹上油,我这里上的是碟刹用的矿物油(买禧玛诺MT200有送):

上完油继续按照视频的讲解,将所有辐条帽上紧到刚好没过螺纹,这里除了小姜介绍的用指甲刮之外,还可以结合直接用眼睛看的方法,尤其是我犯错误(先测张力)之后,这个错误我后面讲。犯错之后,当我把辐条帽恢复到初始的没过状态时,我就发现有的辐条螺纹上面黑色的漆磨掉了,变成了混杂的银色,那用眼睛看就很好识别了,这里是一个点。
然后我就开始上张力计(这是错误的方法),这个错误的方法就是导致我一直无法调正轮圈的关键,我用的superB的张力计,目标是100KG,参照表就是31。
然后我先是把张力都加到20到25左右,然后就发现整个轮子偏摆得不行,后面我发现是轮圈的不平加上张力的不均匀加剧了偏摆的问题,没办法我只能退回起点。
没有思路了,我又开始撸小姜的视频,这回我理清楚整个调圈思路了。调圈主要分2部分:一个是调平,一个是调圆。其余的还有涉及正心、张力的问题,这都不是大事,主要是调平(调偏摆)和调圆。
根据保持全部辐条长度一致轮子才会圆的原理,我先把所有辐条帽上紧2圈,马上就要上完了,发现问题了,最后几个辐条帽非常紧,紧到怀疑人生,和一开始的完全的松散状态形成鲜明对比,我就知道小姜说的新手要1/4圈一次来搞的原因了,没办法,只能再次回到原点,那我这次上1圈,上完发现还蛮轻松的,准备继续上半圈,但是发现后面又非常紧,又倒回来,改成上1/4圈。
好了,现在总共上了1又1/4圈,因为张力是完全不够的(张力计远远不到31),所以没办法进行正心的工作(后续我会讲正心的事,我没有正心),然后我开始调偏摆,因为轮圈不平的关系,偏摆极其离谱,但是因为所有辐条都是同样的圈数,所以可以保证当前轮圈是圆的,这和之前先调张力就不一样了,先调张力,整个轮圈都不是圆的,再加上偏摆严重,根本无从下手。调偏摆没有捷径,就是按小姜的视频来,一个一个点位去解决,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最远端,然后让轮圈和调圈台发生轻微摩擦,然后调没有摩擦的地方,最后让整个圈和调圈台发生轻微摩擦,就基本上平了。
然后就是调圆,这块的工作量只有调偏摆的1/10,就按小姜的视频去调就完事了,非常简单。我发现轮圈基本是圆的,就调了2个地方就搞定了,于是开始测张力。我发现,整个张力基本在23左右,有一些异常的点10、15这样子,我强行一次性转1整圈,基本就把缺失的张力拉满了(不建议用这种方法,最好还是参考视频里面半圈半圈地来),后续又再重复了一次,这次基本就所有点都在+-2之内了,我觉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再次调偏摆,然后我发现,竟然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基本没有偏摆,我就知道了,这种25以下的小张力,根本对轮圈起不了影响,真正影响偏摆的是:轮圈本身就是变形的!它是不平的。
ok,那我接着上张力,我假设当前是正圆且不偏摆,那么所有辐条就一样长,那我现在张力是23,我要加到31,我就全部辐条帽转半圈,完成之后我又测了一下张力,最高的地方27左右,我又全体加了1/4圈,然后,我开始再一次调偏摆。我发现,这次轮子发生了一些偏摆了,应该是张力加大了的原因,但是偏的地方不多,调完之后我发现,导致偏摆的地方都存在辐条张力严重不足(就是极值点),经过这一轮,整个轮子的全部辐条张力都在—+-1.5之内了,这次不是基本所有辐条,就是所有辐条。
我又测了一轮张力,我发现,高张力辐条基本都达到了29,那我就全体再上紧1/8圈,然后再测张力,我发现有31的辐条了,还有部分32、31.5的,我把32的全部松了1/4圈,再测张力,发现基本都在31到29之间了。然后我开始释放应力,用两手压的方式,正反两个面(和视频里面小姜用手压的方法一致),释放完应力之后,我开始调偏摆。
我发现又有一些小幅度的偏摆,于是又开始细调,调完我再上张力计,发现张力全部都在31-30之间了,我又释放了一次应力,检验了一下偏摆和张力,发现基本满足我的要求了,第一阶段工作完成,前轮编调结束。
看一下前轮结果图:

我这里没有进行正心的工作,因为我发现编出的轮永远是偏心的,所以最后我怀疑是我的辐条计算错误导致轮子偏心,最后又导致后轮打后下叉,弄得我必须添加垫片才能正常骑行。但是这个怀疑现在还没有验证,如果还有新的无法简单解决的问题,我会再试一下买一批更短的辐条用在后轮花鼓的飞轮侧再试一下。
编后轮
接着编后轮,因为有了编前轮的经验,后轮就很快了:

正式骑行了50km之后,我发现,当我溜车上车的时候,后轮会发生偏摆,就在溜车的瞬间,车架右偏(因为我人在左侧溜车,车架会自然右偏以保持平衡),后车胎右下方受力导致车轮进一步左偏,继而发生瞬间打后下叉的问题。
接下来分享一下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以及后面由这个临时的处理方法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我又发现了骑行后前后轮的辐条张力全部都会下降的现象,最后我又是怎么调整正常的。
所有的张力调节都是使用辐条扳手直接在整车上的轮组操作的,并不需要拆轮子架在编圈台上操作,这个简化的方法会节省我们大量的工作量
因为最近工作和生活都比较辛苦,抽不出专门的时间调整。但是我找到了一个时间的间隙,就是在上下班过马路等红灯的时候,利用这个短暂的时间调整打后下叉最厉害的那一段轮圈连着的几条辐条,因为我是提前把辐条扳手带在了书包里,就很巧。我就上紧飞轮侧的辐条,旋松碟片侧的辐条,就把前面说到的上车会发生瞬间打后下叉的问题给解决了。
但是这毕竟是临时的调整,我不知道具体的张力被我调整到了多少,所以我决定用一大段专门的时间调整整个后轮的张力。当我用张力计测后轮辐条张力的时候,我发现基本所有的辐条张力都降到了25以下,还有22左右的,25对应的是49kgf,22张力表干脆就没有标记了,给我吓坏了。没办法,我只能加张力到全部大于30kgf,然后我发现后轮打后下叉打得厉害,把我搞得没办法了,我觉得张力不能降,但是又打下叉很严重怎么办?我想就试着把后花鼓快拆杆旋松一点试试,别说,起效果了!我怀疑是添加的那几个垫片发生了一些非对称的偏心,导致整个轮子受力不对称。
那调节完快拆杆的松紧,只会打一点点后叉了,怎么处理呢?方法就是就是只增加飞轮侧的辐条张力,碟片侧的辐条张力不降低,这样就能保证所有辐条张力都在90kgf以上。然后我就调节了几根辐条,就再也不打后叉了,但是轮胎和后叉之间的距离比上周的微调来得更短了。
然后我发现了一件神奇的事情,就是虽然两者之间的间隙更小了,但是溜车上车的时候不会发生打下叉的问题。我就搞清楚了,之所以之前溜车时候后轮会偏摆,是因为辐条张力不够了,后轮的刚性撑不住我的体重带来的压力。这太棒了,整个后轮调节好后变得非常牢固,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很自然的,我会想到前轮的辐条张力是不是也下降了,于是,我又拿着张力计测了一下前轮的辐条,果然,全部辐条都下降到了25,就是49kgf。我去,原来编好的轮子经过几次骑行(50km左右),张力都会大大下降。然后我又全部调到了30,就是90kgf,然后,我发现整个车子骑起来好牢固,好结实的感觉。
哔站小姜有谈到手编轮组试骑后需要调整张力,但是没想到竟然是会发生所有张力的下降的情况,还好调整得早,不然轮子都要变形了,因为张力下降得实在是太低了。